DAV首页
天玛科技(广东)股份有限公司
我的位置: 首页/ 技术资讯

音响系统中不同频段的频率划分与听感差异

 

 

 

前言

音响系统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准确还原声音信号的频率成分。人类听觉系统对20Hz至20kHz范围内的声波具有感知能力,但不同频段的能量分布会显著影响听感的主观体验。理解不同频段的频率特性及其听觉差异,对音响设备设计、音乐混音和声学环境优化具有重要意义。

 

 

 

低频段:力量与节奏的根基

极低频(20-60Hz)

听感特征:这个频段的声音能给人强有力、低沉而轰动的感觉,决定声音的“空间感”和“震撼力”,如雷声、低音鼓的轰鸣感。人耳几乎无法直接听到,更多是身体感受到的振动(如低音炮的震撼)。过强的超低频会让声音显得浑浊,掩盖其他频段细节。不足则会缺乏“地基”。

  • 典型表现:电影音效中的爆炸声、电子音乐中的重低音、雷声、地震等自然界低频效果。

  • 应用建议:适当增强可营造沉浸式氛围感,但需避免掩盖其他频段。

低频(60-200Hz)

听感特征:决定声音的“浑厚度”和“力量感”。这是声音的基础部分,能量占据整个音频能量的70%,表现音乐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适当时,低音张弛有力,声音饱满柔和。过量易产生轰鸣声,使音色发闷。不足则音乐显得单薄。

  • 典型表现:低音鼓、贝斯、大提琴的低音部分;低频过量的“轰头感”,低频不足的“空洞感”。

  • 应用建议:调整低频可以改变音乐的“厚度”和“冲击力”。

 

 

中频段:人声与乐器的灵魂

 

中低频(200-500Hz)

听感特征:影响声音的“温暖感”与“饱满度”。人声的胸腔共鸣(男声82-392Hz)和木管乐器的中音区集中于此。适量提升可增强温暖感和现场感,将声音位置后移,增强透明度。过量则导致音色浑浊。

  • 典型表现:男声的胸腔共鸣、电吉他的中低音部分、钢琴中的中音区。

  • 应用建议:调整此频段可优化人声的“远近感”。

中频(500Hz-2kHz)

人耳最敏感的频段,主导人声和大部分乐器的核心音色。过强会刺耳,不足则声音发虚。

  • 典型表现:人声(尤其是女声)、吉他、钢琴的主旋律、电话音效。

  • 应用建议:此频段是调音的核心,需平衡细节与自然感。

中高频(2kHz-6kHz)

听感特征:人的听力对这个区域最敏感,主导“清晰度”与“穿透力”。人声的唇齿音、弦乐泛音及大部分乐器的高次谐波集中在此段,决定乐器的“咬字感”和“临场感”。

1-3kHz:语音可懂度的核心频段,过量会显刺耳。

3-6kHz:提升可增强乐器质感(如小号金属感),但过度会导致听觉疲劳。

  • 典型表现:人声的齿音、小提琴的高音区、电吉他的失真音色。

  • 应用建议:录音时衰减4-5kHz可减少“喷麦”声,增强6kHz则提升人声临场感。

 

 

高频段:细节与空间的魔法

 

高频(6-12kHz)

听感特征:主导声音的音色的“解析力”与“空气感”,影响空间感和细节表现。镲片、三角铁等打击乐器的泛音在此频段,增强可带来“金光四射”的听感。过量会刺耳或齿音过重(如“嘶嘶”声);不足则声音发闷。

  • 调音误区:商业录音常提升8-12kHz以伪造“高保真”听感,但低质量设备易引入底噪。

  • 典型表现:三角铁、女声的泛音、弦乐的高音延伸。

  • 应用建议:适当增强可提升“解析力”,但需避免过度导致失真。

超高频(12-20kHz)

听感特征:人耳感知为“空气感”和“光泽感”,但部分人(尤其是老年人)可能听不到。此频段包含极高频泛音(如长笛尾音),适量增强可提升声场开阔度。过度会引入噪音,或显得空洞或不自然;不足则声音缺乏“鲜活度”。

  • 设备限制:普通耳机或音箱难以还原15kHz以上频率,导致细节丢失。

  • 典型表现:录音中的环境声(如录音室的空气感)、高频泛音、电子音效的“闪烁感”。

  • 应用建议:轻微提升可增加“通透感”,但需根据设备性能调整。

 

 

一些常用重要频点

 

50Hz
作为声频范围的最低段位,50Hz是塑造地鼓冲击力的关键区域。适当提升此频段能强化节奏的物理震颤感,为舞曲类音乐注入驱动身体律动的基础能量。但需特别注意:‌所有人声轨必须彻底切除该频段‌,此处残留的通常是话筒喷溅的呼吸噪声(喷麦声),而非有效人声信号。

70-100Hz
作为贝斯声部厚度塑造的‌黄金频段‌,该区域决定着低频能量的实体感。贝斯与地鼓在此频段存在‌掩蔽效应‌,若两者同步增益会导致地鼓冲击力损失。建议采用‌错频处理‌(如贝斯主攻80Hz,地鼓侧重60Hz)建立清晰低频层次。

200-400Hz 

在音频处理中主要用于:增强军鼓的木质感共鸣,消除人声浑浊感,提升吉他音色的温暖度,以及通过衰减使镲片和打击乐更清脆;其中 250Hz 频点对地鼓适当增益可减轻低频压迫感,这一技巧常见于清新风格的流行音乐混音‌。

400-800Hz

在这个范围内,通过精准调节可实现以下效果:优化贝斯的清晰度表现并增强通鼓的温暖音色,同时借助该频段内特定频点的增益或衰减操作,可灵活控制吉他音色的厚薄层次,实现乐器质感的细腻调整‌。

800Hz-1kHz

该频段可有效调控人声的密度与力度表现,使其更具穿透力‌;同时通过适当增益该区域,能强化地鼓打击声的冲击力与节奏颗粒感,这种特性使其成为电子舞曲中塑造地鼓标志性音效的核心频段‌。

1kHz-3kHz

该频段因具有显著的穿透力常被称为"金属质感频段"‌。通过提升1.5kHz-2.5kHz可强化吉他或贝斯的音色棱角,增强演奏的锋利感;若对2kHz-3kHz进行适度衰减,则能有效消除人声毛刺感,使演唱更具丝滑流畅度,避免产生听觉侵略性‌。反之,对该区间的增益会显著增强人声与钢琴的锐利程度。需注意的是,此频段过度处理易导致声场混乱,但精准调控可使特定乐器突破混音层次,实现局部音色的戏剧化呈现‌。

3kHz-6kHz

该频段的声学特性呈现显著的音色塑造能力。具体而言,3kHz区域仍保留着中高频特有的金属质感,这种"坚硬"的听感源于该频段对乐器谐波能量的集中承载‌;当频率延伸至6kHz时,适度的增益既能增强人声咬字的辨识度,又能赋予吉他音色华丽的泛音光泽,尤其在扫弦演奏时可使高频泛音产生丝绸般的光晕效果‌。需注意的是,6kHz的调节需精确控制幅度,过度提升可能导致齿音过载或高频刺耳‌。

6kHz-10kHz

该频段对音色具有多维度的润饰功能。具体而言,适度提升该频段能为人声注入糖分般的甜润感,通过突出气息摩擦细节营造出通透的呼吸纹理‌;同时可强化吉他拨弦时的高频泛音,使清亮的音头与绵延的泛音形成明暗对比,如同"水晶碎裂"般的清脆质感‌。

10kHz-16kHz

提升可增强人声的华丽感,并强化大镲和打击乐的高频穿透力。但必须先用频谱工具确认该频段存在有效声源,否则会放大背景噪声而非音乐信号‌。建议采用动态均衡器,在10-12kHz宽频提升空气感,14-16kHz精准增强镲片泛音,同时避免过度提升导致刺耳‌。

 

 
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
广东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番禺大道北555号番禺节能科技园内发展大厦东座803

(联系就说在DAV音视工程网上看到的)

2370240812@qq.com ; 806301648@qq.com

公司概况 about us

天玛科技(广东)股份有限公司(天玛TEANMA)是专业音视频系统产品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服务于一体的制造商,天玛科技的天玛TEANMA产品涉及无纸化会议、全数字会议、公共广播、可视对讲求助、家庭背景音乐、专业音响、中控系统、矩阵系统、舞台灯光等。天玛科技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,始终以尊重市场为前提,只为坚持自主研发,产品向着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、集成化的方向发展,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高效的服务。